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姓 名  肖国青 性 别  男
最高学历  理学博士 最高学位  研究生
职 务  所长 职 称  研究员
联系方式  0931-4969200;xiaogq@impcas.ac.cn
所在部门  
研究方向  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先进ADS关键技术研究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6年获柏林自由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成果       1987年至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重离子与固体的相互作用研究和核技术应用工作,任助理研究员。

1991年受国家教委公派和德国DAAD奖学金支持赴德国留学,在德国柏林哈恩-迈特纳核研究所和柏林自由大学物理系学习和进修。

1996年至1997年在德国柏林哈恩迈特纳核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研究快重离子与固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和重离子激发二次电子发射机制,发现了快重离子在绝缘体中产生的径迹导向电子发射现象和核径迹势对电子发射的影响,文章发表在Phys.Rev.Lett.等期刊上。

1997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负责完成了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子项目束流诊断系统的研制、中科院重大改造项目“HIRFL束诊系统的改造升级”、HIRFL浅层及CSR深层重离子治癌装置的研制、高电荷态ECR源原子物理实验平台研制。参加了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课题、中科院重要方向性和重大专项等项目,主要从事基于放射性核束的核物理及应用研究、高电荷态离子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研究、重离子束流诊断方法、重离子束应用研究等。

获奖及荣誉 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成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成员之一,目前担任国家"973"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
承担科研项目  1、高能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研究科技部-973  2010.1.1-2014.12.31 2000万

2、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中科院2011.7.1-2014.12.31 520万

3、青海甜高粱种植及产业化示范中科院2011.1.1-2014.12.31 340万

4、重离子治疗装置标准制订及关键检测技术研究中科院2010.1.1-2014.12.31 240万
代表论文  1.Zhao Y-T, Xiao G-Q, Xu Z-F, Abdul Q, Wang Y-Y, Zhang X-A, Li F-L, Zhan W-L: The electron emission yield in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highly charged argon ions with silicon surface. Acta Physica Sinica 2007, 56(10):5734-5738.

2.Zhao YT, Xiao GQ, Zhang XA, Yang ZH, Zhang YP, Chen XM, Zhang HQ, Cui Y, Shao JX, Xu X et al: Threshold kinetic energy for gold X-ray emission induced by highly charged 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2005, 19(15-17):2486-2490.

3. Zhao YT, Xiao GQ, Zhang XA, Yang ZH, Zhan WL, Li FL: Plasmon-assisted visible light emission in the interaction of highly charged ions with surfa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2005, 19(15-17):2491-2495.

4. Zhao YT, Xiao GQ, Zhang XA, Yang ZH, Chen XM, Li FL, Zhang YP, Zhang HQ, Cui Y, Shao JX et al: The x-ray spectra of hollow atoms. Acta Physica Sinica 2005, 54(1):85-88.

5. Zhao YT, Xiao GQ, Zhang X, Yang ZH, Zhan WL, Chen XM, Li FL: X-ray spectroscopy of hollow argon atoms formed on a beryllium surface. Nuclear Instruments &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B-Beam Interactions with Materials and Atoms 2006, 245(1):72-75.
个人主页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请帮忙分享: